手擀面
手擀面
凌纪元
前几天,我和家人在一个装修奢华的“私宴厅”,品尝地道的信阳菜。新颖的餐具,珍馐的菜肴次弟而来,垛子羊肉入口即化,南湾鱼块鲜美多汁,卤水牛肉酱香浓郁,松柏肉酥软,焖罐肉醇厚。甲鱼面压轴隆重登场,服务员声情并茂说:“金盖一开好运自来,掌声响起来。大福为甲,生活富裕,甲鱼上桌,财运福气多,开运聚财,用餐愉快”。三斤多重的潢川甲鱼,裙边颤巍,滑嫩软糯,胶原丰腴,大家分而食之。添加信阳鸡公山矿泉水,开始下面条,经金色甲鱼汤汁浸润过的面条丝滑爽口,食后赞叹不已。
吃甲鱼面时,有人议论说:“尝过几家手擀面,没有传诵的那么好吃”。我闻言莞尔:“所谓手擀面,是个怀旧的话题”,作为五零后,我经历过七十年代,一根面条的嬗变。我生活在豫西一县城里,那时家家户户吃面条,皆是在家里用擀面杖手工擀制。至七十年代初,县城第一家机器轧面条铺,是西场大队副业队开办的,仍然是双手搓面,手动轧、切面条。随后城关粮管所在临街的门面,开了一个专营轧面条的门市部,引进自动机械搅面机,轧、切面条设备,开始了换面条业务,不在一家一轧面条,一斤面粉换一斤二两湿面条,不要加工费。兼营晒干的简易包装的挂面。机制面条很快风靡一时,从此机制面条,干挂面开始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角。人们常说“手擀面是妈妈的味道”,说着动情,食之念旧。究其根本,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家,不可能让你放开吃纯白面手擀面,量小,吃的自然少,才念念不忘。况且那些年家里的手擀面基本上是红薯面条,因为红薯面黏性差,擀面条时需要包裹一层薄如蝉衣般的白面。一碗红薯捞面条,浇蒜水加醋是标配。著名作家路遥说:“他在整个童年吃过的好饭,几乎能一顿不落地清楚记起来”,是对六,七十年代食物缺乏的注脚。如今,偶尔吃一顿红薯面和白面各占一半的手擀面,浇蒜水加醋是回忆昔日味蕾,可若天天吃,你的胃该抗议了。所以说还是日常食用纯白面条适宜养人。
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宽,中,细挂面,刀削面,尤为神奇的是空心面,添加鸡蛋,蔬菜汁的挂面……,品种之丰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从以前量少的手擀面条到机制挂面,炸酱面,打卤面敞开了大快朵颐,折射出百姓从满足口腹之欲到快乐享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文章创作者:凌纪元
欣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状态。向往从容、简单、平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生境界。
退休后闲暇之余,写写随笔感悟、游历扎记。拙文散见于报纸副刊、期刊、网络上。
上一篇:通向花溪公园的小桥
下一篇:假面“才女”之下的真面目
《手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