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斩蛇炳千秋
后羿斩蛇炳千秋
胡燕飞
初闻巴蛇,源自儿时祖母口传的一个蛇精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洞庭湖洪水泛滥,人们被水相隔,不能往来。于是一条蛇精伸出舌头,化成了一座拱桥。人和动物经过拱桥,走到对岸都不见了。天帝便派了位箭神英雄来巡查。因为箭神有神仙之体,他踏上拱桥时,蛇精吓得舌头抖了三抖。箭神立即跳回岸上,取出神箭连发三箭。分别射中蛇精左眼、右眼和喉管。蛇精死后,肚里的白骨堆成了小山。
听完故事,幼小的心灵萌生了对箭神的敬意,嚷着会木工活的祖父,做了一把玩具弓箭,竹片条做弓,橡皮筋做弦,铁芦苇杆做矢,仿着想象中的箭神动作,左射右射,上射下射,玩得不亦乐乎。
成年后,从相关书籍阅读中,始知这位箭神是后羿,蛇精是危害洞庭湖先民的巴蛇。
(一)
最早记载“巴蛇”的书籍是《三海经》。此书成书时间跨越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约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是经过长期层累形成的古籍。其中有两处提及“巴蛇”。
《山海经·海内经》首次提及巴蛇:“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译成白话:西南方位,有一个巴国,邻近还有个朱卷之国,那里有一种大蛇,身体黑色、脑袋青色,能吞食大象。
东晋著名训诂学家郭璞注:此蛇“即巴蛇也。”
巴国初封于汉水上游(今陕西汉中),后扩展至长江中、上游流域,涵盖今重庆、
四川东部及湖北西部,其南部与楚接壤。此段文字凸显了巴蛇产生地,在长江汉水流域。
第二次提到巴蛇是在《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此段是承接第一段说的,巴蛇吞食大象三年后,吐出的象骨,给人服后能治疗心、腹方面的疾病。颜色有两种说法:一是呈青、黄、赤、黑的彩色,还一种为身体黑色,脑袋青色,与《海内经》中颜色相同,但是地点却被确定在湘江流域。
《海内南经》地域泛指闽浙、两湖、两广、川贵等范围,包涵长江中、上游流域。
《海内南经》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兕,即犀牛。“在犀牛西”一句,说明此时的巴蛇已从长江汉水经洞庭湖游移至湘水流域。
公元前296一295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到洞庭湖流域,他沿着洞庭湖湘江东岸,一路逶迤来到长沙。或阅读于书本,或采风于当地民间传说,发出了“灵蛇吞象,厥大何如?”(大蛇吞下大象,它的身体该有多大)的“天问”。这是“巴蛇吞象”故事首次进入文学作品题材。
(二)
公元139年西汉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刘安携其门客共同编纂了哲学著作《淮南子》。在《淮南子·本经训》中有一段关联后羿斩巴蛇的记载:
“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此段文字有三层意思:其一首次将“羿断修蛇”的故事与发生地址“洞庭”串连起来,尽管后人对“洞庭”归属地产生歧义;其二,首次正面肯定后羿斩巴蛇是为民除害,深受到广大民众喜爱;其三,此举成为尧被百姓推荐为“天子”的政绩之一,赋予此故事社会正能量。
到了东晋至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地理学家庾仲雍,长期活动于湘鄂地区,精通江汉水道地理,先后编撰了《湘州记》《江记》《汉水记》等地理著作。
《江记》成书于公元377年以后,主要记载长江流域的地理风貌及相关人文遗迹。其中就有“后羿斩巴蛇”传说的记录:
“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
此段文字,首次将故事发生的“空间(洞庭)”“人物(后羿)”“事件(斩蛇)”与“结果(巴陵)”四个故事环节连成整体。也是首次将《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地方地名对接起来。
公元524年,千古名著《水经注》完美收官,作者郦道元(470—527),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也被国际上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他在《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注》中记载:
“昔日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此段文字虽与《江记》中记载大体相同,但有几处细节处理得相当出彩。一是段首加了时间状语“昔日”,补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要素;二是将判断句“曰巴陵也”改为因果句“故曰巴陵”,强调了神话故事与地名的因果关联性;三是将故事发生地点嵌入在《湘水注》篇内,湘水东岸终点在城陵矶,洞庭湖东岸即是湘水东岸城陵矶尾端段,也是巴陵地域具体所在地,比较前辈庾仲雍将故事放在《江记》而不是放在《湘州记》,郦道元治学逻辑之严谨,考证无缝之衔接,显然略高一筹。至此:后羿斩巴蛇于洞庭的故事从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结果形成了完美的闭环,将上古后羿斩巴蛇的神话传说,紧紧地锁在洞庭湘水,并与巴陵地名成因牢牢地扣在一起。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郦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毛泽东与黄河的未了情缘》),他认为郦道元很会调查研究:“《水经注》写得好!但不是深入实地地去走一走,是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的。”
《水经注》卷三十八《湘水注》“昔日羿屠巴蛇于洞庭……”的内容,正是郦道元结合历史书籍神话与走访地方民间传说相互印证后取得的成果。
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在《荆州贼乱临洞庭言怀作》一诗的开头引用了这个“神话”:“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只不过,李白强调此故事是从楚地老人口口相传中听来的。就像我从祖母口传中听到箭神射巴蛇的故事一样。
中唐时期宰相李吉甫作全国性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对“后羿屠巴蛇”的记载也是以《江记》《水经注》“巴蛇”内容为蓝本:“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曰巴陵。”
(三)
公元1100年进士宋人范志明谪贬岳阳后,收集编撰了《岳阳风土记》地方志。他对巴蛇故事采录了《江记》和《南淮子》说法:“江记言:羿屠巴蛇于洞庭,积其骨为陵。淮南子曰:斩蛇于洞庭。”
他也有创新,首次将“巴蛇冢”“巴蛇庙”等民间纪念设施纳入地方志中:“今巴蛇冢在州院,廰侧巍然而髙,草朩丛翳。张燕公有登巴丘望墨山之诗,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太守欧颕废之。”
“巴蛇塚”“巴蛇庙”分在在岳州衙门院内和岳阳门内。作为非官方编撰的地方志,范致明将民间自发纪念性建筑记录书中,并以两朝刺史作为佐证“塚”“庙”曾经的存在。张燕公张说((667一730年),曾为唐朝岳州刺史,他在《登巴丘望墨山》中写道:“常涉巴丘首,天晴遥可见”。范致明通过实地考证,认为“巴丘首”即是位于州院厅侧“巍然而高”的巴陵塚,张刺史经常站在上面,登高望远,览物抒怀。
岳阳门内的“巴神庙”也曾是存在的,但宋时岳州知州
欧颖(962-1034)为何将其毁掉呢?
公元1008-1016年(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推行"天书"运动,强化国家祭祀体系,加强对非正统祭祀的管理,将不合礼义而滥建的祠庙作为淫祠进行清除。巴蛇庙是民间建立的动物祭祀祠庙,归属于官方清理的滥建淫祠之例。
1016一1026年(大中祥符九年至天圣四年),欧颖任职岳州知州,正值国家强化祭祀管控时期,欧颖执行朝廷祭祀整顿政策,将巴蛇庙“废之”。
一种源于《山海经》巴蛇吞象的神话传说,首次被宋朝官府正式否决。此后其故事的真实性也多遭后来某些文人质疑。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载,宋代刘谷坚云:“巴蛇积骨为陵,恐未必然。”清代杜贵墀:“巴陵名出《山海经》羿屠巴蛇之说妄矣。”
清道光年间湖南举人黄本骥在《三长物斋丛书》(《三长物斋长说》)中记载:“今巴陵有象骨山、象骨港,相传为巴蛇吞象委骨于此,山、港由是得名。其说似难凭信”。
(四)
虽然巴蛇吞象的神话故事遭到宋朝官方打压和此后少数文人的质疑。但作为民间传说却始终在岳阳地域口口相传,绵绵不绝。
明、清时,岳阳城区尚有巴蛇冢、巴蛇庙、巴蛇井、象骨山、象骨港等遗迹。
特别是公元2000年后,岳阳民间再次兴起一股后羿斩巴蛇题材热。
2009年秋季,后羿射巴蛇雕塑落成于岳阳巴陵广场。该雕塑高约16米,重2000吨。猿背熊腰的后羿,用硬如铁柱的双腿挟住盘缠着的巨蛇,拉开铁臂,挽弓搭箭,瞄准血喷喷的蛇口,咬牙切齿,双目凝恨,怒发冲天,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威风凛凛、
气势恢宏、栩栩如生。成为诠释“巴陵”名称由来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这轮炒作还涉及到传说为后羿夫人的嫦娥。据青年作家张一一在当地民间采风抓获传说细节:嫦娥出生于岳阳市奇家岭板田村,她在离家1公里的鹰峰山采药遇蛇,被后羿所救,后因逢蒙夺药而吞药奔月。于是命名座落于岳阳民族学院内的板田村为“嫦娥故里”,2013年建成16米高的“嫦娥奔月”雕塑。同时在鹰山峰还建了嫦娥升天的“升天台”。至此,与巴陵广场后羿雕塑遙相呼应,组成岳阳人文地理初始时期的“神话标示”。
(五)
鲁迅先生说:神话是“初民之想象”(《中国小说史略》)。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评述:“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不自觉地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集体的口头描述和解释。”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知能力有限,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和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便“不自觉地幻想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无所不能的神,按照民众的愿望来操控自然、改造自然、除恶扬善、为民请命。因此,神话并非是科学的,但在民众集体意识里却被认为是真实的;神话是民众愿望的整体表达与理想寄托,是集体创作,无单一作者,经世代口头传承演变。
“后羿斩巴蛇”的神话,起源于《山海经》,完善于魏晋南北朝,在东洞庭湖湘江东岸民间世代口头传承演变。它归属英雄类神话,“昔日羿屠巴蛇于洞庭”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人们感谢他,爱戴他,并以“其骨若陵,故曰巴陵”的地理命名方式来纪念他,敬仰他,寄希望于他的威名能世世代代守护这方土地,保这方百姓平安。
“后羿斩巴蛇于洞庭”的神话,为巴陵古城抺上了“为民除害、保百姓平安”的人文底色;是建设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稀缺资源;是“屈原精神”“忧乐精神”“骆驼精神”“为民执政理念”及“建设七个岳阳”的活水源头。
2013年10月,在苏州高新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培训班”上,苏州大学文旅教授在开场白中说:岳阳人文底蕴深厚,有许多题材,都具有打造成五星级旅游景点的资质。
如果在巴陵广场洞庭南路建立后羿斩巴蛇历史博物馆;如果将后羿斩巴蛇的战斗场面编制成游戏软件、将鲁迅先生创作的《奔月》加功提升为情景剧;如果将汴河街古建筑拓展至吕仙亭三角线并更名为巴陵古街;如果将远古、中古、近古、当代关于后羿斩巴蛇的典籍故事和民间传说系统整理、综合开发……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又一个五星级旅游景点呢?
巴蛇神话传百世,
后羿斩蛇炳千秋。
2025年9月
下一篇:我读鲁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