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咏月”顶峰之作
《春江花月夜》——“咏月”顶峰之作
方鸿儒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隽永,韵律宛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以“明月共潮生”到“落月复西斜”为时空推移、转换,以“赏明月——问孤月——伤斜月”勾连起全诗三篇章,使之融为一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千里滟波,万里朗照。江流原野,月色如霜。诗人独立江畔,陶醉在幽美、恬静、皎洁的月光世界里,欣赏一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玉宇澄明,孤月高悬。诗人遐思冥想,仰天问孤月:谁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个体生命有限,人际代传无穷。年年望月相似,江月待人不同。诗人既标举夐(xuàn)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哀人生之须臾,羡明月之无穷。
江月有意,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美景导出下半篇思妇游子相思的离愁别恨,对比鲜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人化景语为情语。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月夜中的思妇与游子,满腹愁绪,两地相思,“春江花月夜”情文相生,最关爱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色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不应有恨。思妇游子共望月光而无法相闻,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情。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鱼龙潜跃,只激起阵阵波纹,鱼雁传书,信使安在?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幽潭,春光将老,江水东流,落月西斜,游子远在天涯。斜月已西,相隔无限路。游子望一轮斜月,触目伤怀: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月色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月”在诗人的笔下是融“景、理、情”三位一体的意象。诗人借月写景,表达了自己陶醉在春江花月夜奇丽景色中的无尽快意。问月释理,探索人类与明月共存相依,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托月抒情,抒发不眠思妇、漂泊游子彼此思念,望月伤怀的不舍情感。
它的诞生成就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咏月”诗作的千古绝唱,旷世杰作。全唐诗虽多达四万八千余首,而能达此境界者却无出其右。是故,有清末学者王闿运极力褒扬《春江花月夜》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独一无二,超出所有,终究是大家。此不刊之论,令人服膺。
唐有张若虚,宋有苏东坡,皆为“咏月”大家。宋代著名文学家胡仔亦曾非常赞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唐诗宋词,“春江花月夜”,“千里共婵娟”,悉为“咏月”顶峰之作。双峰并立,比肩齐美,实乃我中华诗词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
《《春江花月夜》——“咏月”顶峰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