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君子远庖厨”

文/ 方鸿儒 时间:

  解析“君子远庖厨”

  方鸿儒

  “君子远庖厨”典出《孟子·梁惠王(即魏惠王)上》:“无伤(损害)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祸连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齐宣王希冀着重温其祖父(春秋首霸齐桓公)的春秋大梦,欲以战求霸,君临天下而问道于孟子。

  孟子却游说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弃霸道而王(wàng,称王),天下的治国理念。于是两人间有了一段精彩绝伦,流传后世的事关如何统一天下之王霸道的论辩。

  齐宣王说:“不忍其(牛)觳觫(húsù,因恐惧而颤抖),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孟子便答曰:“王若隐(怜悯)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并劝诫其能把这种对禽兽的“不忍之心”推恩及天下百姓,摒弃武力征战,,不轻启战端,“保民而王(wàng)”。

  在特定语境下解读“君子远庖厨”,实乃儒家亚圣孟夫子隐喻劝诫齐宣王:你宣王倘是品德修养高尚的“国君”(君子)应当行王道,施仁政,保民乐业,远离“庖厨”。

  “庖厨”者,本义为“厨房”,引申为宰杀牲畜的地方。在孟夫子的语境中实乃隐喻“血腥杀戮的战场”也。汉代贾宜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

  诚然,倘以“民以食为天”的角度来解读“君子远庖厨”则就得出相反的结论了。不但君子未必远庖厨,且近之喜之,艺之述之,“庖厨”俨然升华为展示我国饮食文化之艺术殿堂。

  “文明始于饮食”,儒家经典《礼记》鲜明地提出“礼之初,始于饮食”的观点。我们的祖先黄帝便是一位传说中的“伟大的厨师傅”。那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老夫子则堪称是美食家的鼻祖了。从古到今,大凡有点知名度的君子、文人非但不远离庖厨,且往往与烹饪、美食结下不解之缘,从中悟出各种各样的“道”来,如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治大国如烹小鲜”。

  众所周知,我国饮食文化之发达、之宏富,当为举世公认。举凡选料之精美,刀工之精湛,制作之精细,乃至食谱之精深,莫不为世人所咋舌。譬如“西施舌”、“东坡肉”、“佛跳墙”、“龙虎斗”,譬如“八仙过海”、“天厨八珍”,无不是具有史诗般的艺术佳构。据说一

  桌“满汉全席”,菜肴点心数量之多便有一百零八件,几囊括天下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亦无怪乎林语堂先生要惊呼:“我们是地球上惟一无所不吃的动物。”

  至于历代中国文人对烹饪艺术之精研,对美食之嗜好,则更是留下了蔚为大观的著作、文字。从最早的《天官冢宰》到明末清初的《饕餮谱》绵延数千年,庶几可来建一“食谱大观园”予以陈列展示的。象大诗人黄庭坚的《食的五观》,大剧作家李渔的《闲情偶记》,无不是注重饮食文化的文人雅士的佳作。

  即便是倡导“君子远庖厨”的孟夫子一俟回到“饮食文化”的本题,也是承认了:“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孟子*告子上》)

  孟夫子以为:对于美食,世人在味觉上皆有相同的嗜好,强调了人类在感官体验、口福之乐上的共性。如是,则君子焉得远庖厨乎?

《解析“君子远庖厨”》

  解析“君子远庖厨”  方鸿儒  “君子远庖厨”典出《孟子·梁惠王(即魏惠王)上》:“无伤(损害)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