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红尘中的白塔车站

文/ 董成刚 时间:

  当我们坐上列车从呼市向东出发的时候,必定要经过这座看似不起眼的白塔车站,它因比邻辽代白塔而得名的白塔车站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灰白色的墙壁,不大的站台,多条铁路干线从这里经过,没有众多的人流,没有宽大的电子显示屏,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只是匆匆掠过的一个站点,一个沉默多年已久的小小驿站。

  若将历史的沉淀与现代交通文明的疾驰并置,凝视滚滚红尘中白塔车站的前世今生,会勾起多少悠长的遐思?以小见大,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车站,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怀,自诞生起便与中国近代革命史相伴而行,其脉络被清晰镌刻在时光深处。当我们再次踏入这座建筑,仿佛翻开一本沉甸甸的史书,每一章、每一段都层次分明,悄然串联着半部青城(呼和浩特市)的岁月流转。

  时光的年轮镌刻着这条铁路的沧桑沿革:1905年,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勘测修建京张铁路,开创了国人自主修建铁路的先河;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张绥铁路的展筑随即启动;1921年5月1日,铁轨延伸至归绥;1923年元旦,铁路通至包头,京绥铁路就此全线贯通。东起北京丰台,西至包头,全长816公里,串联起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四地,成为贯通西北的第一条交通大动脉。

  京绥铁路的脉动,始终与中国近代革命史紧密相连。它自隆隆炮声中启航,在枪林弹雨中辗转,在互路爱国的抗争中前行……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场景,无不彰显着一代铁路人爱国的炽热情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京绥铁路工人率先沐浴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从自发的零星抗争,到党领导下震动全国的罢工浪潮,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路救国,始终以热血支撑着内蒙古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建路之前,内蒙古中西部是古道驿站与驼运商旅的必经之地。原始托运全凭脚力体力去完成,无数人的汗水与艰辛都洒在了这条漫漫黄沙路上,正所谓:“黄沙漫卷驼铃碎,古道斜阳勒勒迟。”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自1905年始建,这条钢铁动脉已轰鸣百年。一代代京绥铁路职工及沿线群众,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革命年代,他们筑牢红色交通线,为信仰传递力量;改革建设时期,他们架起民族团结桥,让同心跨越山河;新时代征程中,他们勇拓北疆开放路,以实干拥抱未来。百年来,他们用钢轨丈量使命的厚度,以车轮书写时代的华章。

  白塔记忆匆匆掠过时光的边际线,岁月站台依旧散发着徐徐微光,我们从这里出发,每次从彷徨的分离和笃定的聚合,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次起承转合,有了这样的经历,便有了千百次的回眸。

  这条路,我们这代人曾走过无数回。那时的我们,总在匆匆步履中掠过沿途的驿站,从未曾停下脚步,细赏白塔车站的模样。如今,铁路早已纵横南北、贯通东西,成为现代化交通的标配;而白塔车站的旧址,却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沉淀为历史,更成了我们这代人心中特殊的“网红”打卡地。若能在此唤起流年过往,将这滚滚红尘中的白塔车站深深铭记,或许便是我们此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

  你看那文史馆里,每一件陈列的旧物,发光的物体上映照着时光的痕迹,都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镌刻着历史的轨迹。这些影像如同被时光封存的记忆碎片,不仅勾勒出那个时候曾经的模样,更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生活印记与情感温度。

  它们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变迁从未割裂过去,而是带着这些温暖的旧影,一步步走向了今天。每一次驻足凝望、静心品读,都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座白塔车站,平凡的日子里,便多了一份渐次厚重的生命积淀。

上一篇:浅谈散文诗

下一篇:《衣带赞》照汗青

《滚滚红尘中的白塔车站》

  当我们坐上列车从呼市向东出发的时候,必定要经过这座看似不起眼的白塔车站,它因比邻辽代白塔而得名的白塔车站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灰白色的墙壁,不大的站台,多条铁路干线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