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半日(一)
慈城半日(一)
宁波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地铁4号线的终点,就是慈城站。以前只有公交车到达慈城,现在你可在宁波有地铁站的任何地方,快速的到达美丽的古镇慈城。
慈城现在隶属于宁波江北区,但是以前一直是千年古县慈溪县的县治。悠久的历史,慈城拥有了的大量的古建筑群。近年来,慈城大力发展旅游业,恢复了许多文化景区和历史街区。
慈城孔庙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古建筑群最著名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宁波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除了主祀大成殿的建筑是近年翻新的,其他建筑都保持着清朝时代的格局。从广文祠进入孔庙内,漫步其中,彷佛能听到古人的诵读声,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成殿是孔庙最重要的建筑,正中的大门口上方挂着巨大的匾额,蓝底金字金边,匾上有清代雍正帝御书的四个金光闪闪大字“生民未有”,殿内正前方的屋梁上挂着的匾额是清代乾隆帝御书的“与天地参”,“生民未有”源自诗经《大雅•生民》,这部讴歌周民族的史诗。亚圣孟子借用《大雅•生民》语境升华,“自有生民以来,从未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与天地参”则源自《中庸》中“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孔子这样的至诚者,通过参悟,达到与天地并立的境界。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头戴十二旒冠冕,手捧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孔子像的正上方的屋梁,挂着两个匾额,同样的蓝底金边金字,上面是清代康熙帝御书的“万世师表”、下面的是清代光绪帝御书的“斯文在兹”。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全是清代统治者对孔子“集大成者”特殊身份的肯定。大成殿的左侧供奉是亚圣孟子、宗圣曾子两个塑像,右侧供奉的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两个塑像,恭敬的向孔圣人,还有孟子、曾子,还有颜回和子思致礼拜谒。脑海中想起了他们留下的名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曾子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孟圣人的名句名言,在两千多年后,对人民大众在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还起着重大的影响。
明伦堂,是孔庙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建筑。明伦堂同时是江南现存最完整和最古老的学舍讲堂。因为孔庙不只是祭祀孔孟、名宦、乡贤的庙堂。古代还具有承担着官办教学的重任。资料上显示,唐宋至明清,慈城所在的慈溪县共出进士519人,可见当时慈溪一方兴文重教、学风昌盛。明伦堂,就是以前莘莘学子上学的场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书一画、一桌一椅,无不浸透着儒家的气韵。站在明伦堂前望堂内的古朴桌椅,彷佛与世隔绝,恍然梦回千年。身旁的游客讲,近年来每逢高考、中考的学子和他们的家长,在考试前夕,在此瞻仰拜祭院内的孔圣人像,来祈福许愿!
同样,孔庙内的梯云亭,因梯云亭,寓意学子们要像爬梯一样,一步一步奋进,才能攀登上云霄,成为“人中龙凤”。像明伦堂一样,梯云亭前,每逢考试前夕,前来祈福的学子和家长络绎不绝。
慈城孔庙中还有值得瞻仰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慈溪县建学记》残碑。近千年来被后人立在孔庙的大成门,虽然小小的残碑不大,而且文字也难以辨认,但是从网上可以查到原文。王安石主张,学校教育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反对学校教育只是“讲章句、课文字而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王安石主张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教学理念,真的发自内心的赞叹!
孔庙东轴线上的崇圣祠,土地庙、文昌阁,西轴线的名宦乡贤祠等等,同样值得我们参观。还有孔庙中的方鼎、圆鼎、石碑、石刻、书画,无不透出岁月的痕迹。
走出孔庙,回头,看见高高的砖红高墙,墙内,虽然已经不是学子们的学堂,但朗朗的读书声,彷佛从远古传来,在这个曾经教书育人的场所里,经久永流传!
冯岳彩绘台门,同样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慈城古建筑群之一。更是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冯岳彩绘台门,是四百年前,有明神宗亲赐所建的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大门。做游览攻略时获知,最原汁原味,也是最具精华的的就是这座台门,现在的景区大门。
冯岳彩绘台门,这座五开间的木构建筑,四百年前绘制的彩绘图案,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看不见木结构外的彩绘图案了,抬眼望去,台门所有的梁、柱、枋、额、斗拱上初看,只有单一的古旧原木色。仔细的寻找,在背阳的木结构上,依稀看见那些淡到几乎看不见的彩绘痕迹,有简单的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图案、仙鹤、孔雀、牡丹、荷叶,能在温润潮湿的江南保存下来,实属不多,弥足珍贵。部分斗拱柱上还有龙、凤、麒麟、灵芝、如意等透雕木刻,栩栩如生,不得不为古代匠人的手工技艺所折服。更为研究四百年前的绘画构图和彩绘用色,透雕木刻的纹样模式提供了重要实例。
慈城古建筑群组成的孔庙,冯岳彩绘台门,还有甲第世家、布政房等等,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中留存下来,看到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的风貌,让我们保护它们,让它们诉说无言的故事中,让未来记住历史长河中,每段时间线中每一个属于它们那个年代的独特故事。
马永春,平湖作协会员。因工作到过四川、湖北、重庆、河南等许多地、市、县、镇。观赏各地不同风俗,品味世间风土人情。
上一篇:果香缘
下一篇:悠悠平凡路浓浓乡土情
《慈城半日(一)》




